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人。他这人,最有名的名号便是"姜太公",也就是"愿者上钩"的主角。他之所以被尊称为"太公",是因为他辅佐了周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姬发父子俩,还被姬昌封为了"太师"。
不过在得到周西伯赏识之前,姜子牙活得就太不容易了。他的先祖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吕地,所以他们以"吕"为氏。姜子牙故而也叫"吕尚"。但发展到他这一代,家里早就不如往昔了。
《战国策·秦五》记载:"太公望, 齐之逐夫, 朝歌之废屠"。这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姜子牙最初入赘到妻子家中,但因为一直都不会种田、捕鱼等谋生手段,他最终被妻子逐出家门,成了"老妇之出夫也"。
后来他游说过诸侯,也做过一些小官,但都不太长久。生活所迫,五十多岁时,他在殷商都城朝歌当过屠夫,也在古代黄河的渡口棘津 (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卖过吃食。
《史记·齐太公世家》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或曰, 太公博闻, 尝事纣,纣无道, 去之。游说诸侯, 无所遇, 而卒西归周西伯。"且《孟子·尽心 (上) 》还提到,因为姜子牙不满商纣王的昏庸无道,还曾主动远离商纣王,去到"东海之滨"做个钓鱼翁。也正是在这里,姜子牙和姬昌才给后人留下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和姬昌识人重用的美谈。
到了姬昌身边,姜子牙的存在感不可谓不强。在最早有关姜子牙的记载,即《尚书》中的《周书》里,《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 以及《牧誓》、《武成》这五篇周武王的"讲话稿",都有姜子牙的影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更是称:"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 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且姜子牙不仅有谋,还有勇。《毛诗注疏》这样解释《诗经·大雅·大明》里的"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彭彭。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这句话:"维有师尚父者, 是维勇略如鹰之飞扬。身为大将, 时佐彼武王, 车马鲜强, 将帅勇武, 以此而疾往伐彼大商。"《史记》也记载,在牧野之战时,姜子牙以三军统帅的身份,"与百夫之师, 以大卒驰帝纣师。"
因为有勇有谋,经历非凡,姜子牙在先秦就已经得到了很多称赞。汉代时,在与姜子牙有关的地方,诸如他的故乡,就已经有专门来祭祀他的庙宇。且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唐代。
到了唐太宗时期,因为钦佩并渴望得到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治世人才,唐太宗下令在汲县建立太公庙。这也是姜子牙得到后世帝王尊崇的开端。
而盛唐到明初,可谓是姜子牙在后世的巅峰时期。人们不仅参拜太公庙,还将他视作兵家之祖。"天宝六载(747), 诏诸州武举人上省, 先谒太公庙, 拜将帅亦告太公庙。"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姜子牙又被尊为武成王。渐渐的,姜子牙成了和孔子这个"文圣"并列的"武圣",成了人们心中的"武神"。
结果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觉得,大家不能把姜子牙捧得那么高。朱元璋表示:"太公, 周之臣封诸侯, 若以王祀之, 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 必不享也。至于立武学、用武举, 是析文武为二途, 自轻天下无全才矣。"
为了打消臣子们再尊崇姜子牙的念头,朱元璋甚至耐着性子地解释:"立武学是分文武为二, 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以上文武兼备, 用无不宜, 如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 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 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 岂比后世武学止讲韬略不事经书, 专习干戈不闻俎豆, 拘拘于一艺偏长哉。今建武学又立武成王庙, 是近世之陋规也。太公宜从祀帝王庙, 其武成王庙罢之遂为制。"
实际上,朱元璋 *** 姜子牙的理由有些让人啼笑皆非。早年朱元璋曾看到《孟子》,觉得孟子口中的"草芥"、"寇雠"这些话是在讽刺自己,又觉得"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这种话于自己是一种威胁,所以对孟子十分仇视。而《孟子》这本书呢,偏生又是先秦文学中对武王伐纣、姜子牙辅佐周室评价更高的著作,所以朱元璋"恨屋及乌",把姜子牙一起讨厌上了。
因为帝王不喜,人们对于姜子牙的尊崇就开始淡了下来。随着《封神演义》和《三国演义》的问世和流传,姜子牙不仅在"同一个世界"里多了黄飞虎这个"准武神"和自己"抢粉丝",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关羽和自己"争名气"。
往后,在关羽逐渐正统化的同时,姜子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武圣"做回了那个神神秘秘的江边独钓瓮。
被称为“华夏之一相”的管仲,为什么会被娼妓行业奉为保护神?华夏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中孔子和孟子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商鞅和韩非看到了人性的恶,那是在面临利益冲突的时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观点其实是对立的:儒家弟子看不到这世界丑恶的一面,而法家弟子则看不到世间还有美和爱的存在,但他们都推崇管仲。管仲认为“善”和“恶”都不是绝对的,但“私”和“贪”却是永在的,自私和贪婪才是人性。管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人性的了解,并想办法使之得到满足。利用人们的逐利之心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更大化的目标这与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早了对方将近两千三百多年。华夏先民造字“公”字的一半正好对应“私”字的一半,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公和私或者说个人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国家社会的整体繁荣正是建立在每个国民生活幸福的基础上。所以管仲治国理政不压抑人们是逐利之心,而是正确引导这种逐利之心为齐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管仲在齐国首次设立了“国家大妓院”——繁华的都城临淄就试点开了7家官办的“女市”:其中每一市有“女闾”100人,共700人,这大概是他被娼妓行业奉为保护神的原因。管仲设立“国家大妓院”的目的主要如下:
一是增加了国家税收——清代的褚学稼在《坚瓠续集》卷中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治也。”
二是解决了女奴隶被解放后的的再就业问题——管仲治理齐国时大量释放奴隶,被释放的男 *** 隶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或是加入齐国军队,增强了齐国的生产力和战斗力,但大量的被释女奴受制于体力原因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
三是为了维护齐国风气和防止性病蔓延——男女之性本身不是罪恶,否则人类就是罪恶的产物。但不受国家法制和社会伦理道德监督的不加节制的性就会带来罪恶,即使在目前拥有合法红灯区的国家也对这类行业有极其严格的监管——例如不得在学校附近,以免影响未成年人;必须加强安全措施,以防止性病蔓延等等。管仲深知如果任由面临严峻生计问题的女奴偷偷摸摸进行皮肉交易必然导致世风日下和性病蔓延,于是索性建立“国家大妓院”,将这类行业置于国家监管之下
四是解决了齐国男子的生理需求,缓和减少社会矛盾
五是优待游士、网罗人才——当时诸国争雄竞争激烈,管仲希望以此吸引爱金钱更爱美女的四方英雄来齐国发展
六是促进齐国经济发展——四方英雄慕名前来齐国发展,来了之后必然要吃要喝,这就意味着他们必定会在齐国消费,而消费正是拉动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七是满足齐桓公个人淫乐的需要——这点也是无需讳言的:管仲的原则是君主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只要不涉及到政治大事,管仲是不会干涉的。也就是说在管仲看来身为一国之君只要努力是国家强大、国民富裕,好色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毛病。齐桓公作为手握大权的一国之君只要取向正常是不大可能一直守着自家夫人的,必然会四处沾花惹草,那么在管仲看来与其让一国之君的绯闻闹得天下皆知不如索性公开为其征选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