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小八景是中国北京的八大名胜风景之一。它们包括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长城、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玉渊潭和景山。这些景点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北京的一幅美丽的画卷。燕京八景是什么?
1. 琼岛春荫
明清两代,北海一直是皇家御苑,普通百姓是看不到琼岛美景的,对清朝皇家来说,同样来自少数民族的藏传佛教,显然更对胃口,于是琼岛山顶上竖起了藏式白塔,修葺一新的雪白塔身在万绿丛的更高处特别显眼,从山上向下看,一池碧波在春风中波光粼粼。
琼岛春荫的园林美景已经不再是皇家独享,只要买张门票,任何人都可以在明媚的太液池旁漫步,享受春风暖阳和拂面的杨柳。
2. 居庸叠翠
居庸关位于北京通往蒙古草原的必经之路上,是长城距北京最近的一个关口,也是游牧民族攻进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有八处山脉断裂的天然峡谷通道,号称“太行八陉”,居庸关所处的关沟就是最北端的通道,沿途两山夹峙,形势格外险要。
当年,借着巡察军事重地之机,皇帝经常来观赏秀丽的景色,关城内的书馆、寺院的遗址就是证据,关城上粉饰一新的建筑已经找不到历史的沧桑感,但登上城楼居高临下,还能感受到当年万夫莫开的气势,东西山上绵延开来的是关城的城墙,回身望去,目之所及都是如波的绿色。
3. 太液秋波
清朝中期,每逢中秋节皇帝都要在中海紫光阁前的空地上举行射箭比赛,偶尔还会在南海的瀛台赐宴翰林,泛舟游览,明清两朝,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皇室成员就会在北海团城上观赏太液池夜景,数以千计的荷灯随着水波荡漾,如梦似幻,好像银河落在人间。
在北海沿岸也设有茶座,边品茗边赏景,习习晚风送来阵阵花香,头顶澄明的月亮变成水中碎银子似的涟漪,这也许正是“太液秋波”的意蕴吧。
4. 西山晴雪
近年来北京降雪量减少,大面积的积雪比较少见,如果能有幸赶上西山大雪,不妨到香山附近一游,雪后的太阳柔和地照着绵延的层峦,漫山遍野的雪白反射出银光,行走其中,静谧的山林中只有脚下积雪倏忽作响,偶尔还能听到树木啪嗒的落雪声。
西山的一年四季都很美妙,春花烂漫,夏阴清爽,秋叶似火,但看过这里的雪景后,你也许会感慨,定景的金章宗实在品味不俗。
5. 卢沟晓月
作为进出京师的要津,卢沟桥总是繁忙的,桥下水流滚滚,桥上过客如织。“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由于卢沟渡口距京城还有三十多里的路程,进京的官民商旅在桥旁的驿站住一夜,第二天清晨就要迎着朦胧的月色出发了,而出京的人们也会在这里与至亲好友话别,月色清冷,桥下永定河流水汤汤,朝气清蒙,桥面看似结霜,未知的命运,离别的愁绪,此情此景,又平添了一份凄凉。
卢沟桥已经不再通行车辆,桥东的宛平古城墙上还保留着国难中的斑斑弹痕,当年时常泛滥以至于不得不定名为“永定”的河水,因为不时断流,地图上蓝色河流标记对应的通常只是满河滩的青草,只有桥东的卢沟晓月碑还镇守着京师要道的尊严。
6. 金台夕照
时间回溯到战国时,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被齐国攻陷,几近灭国,为了重振国家,燕昭王拜访了隐居的高人郭隗,为他修建豪华公馆,又在易山(今河北易县)搭建了一座高台,堆满黄金,正是这个优待贤士的大广告招来了后来为燕国伐齐扬威的乐毅,春秋战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台招贤的做法在四方流行起来。
金代时也仿古修过黄金台,只是到了清朝时已无处可寻,乾隆沿袭了这一“炮制古董”的做法,把筑台地址定在朝阳门外关东店苗家地。
“金台夕照”已经成为地铁10号线上一个充满诗意的站名,后来挖出来的乾隆御制碑,静静地立在朝阳门财富中心大厦庭院里,也许金台的确切位置并不重要,正如碑后诗云:“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
7. 玉泉趵突
蜿蜒如黛的西山群峰以东,是相对比较平坦的心腹地带,与西山群峰相比,海拔不高的马鞍形玉泉山显得不太起眼,但它却与北京人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得名于水的玉泉山上流泉密布,地下细流暗涌,是京城重要的水源,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都从这里发源。
时至今日,玉泉山就连涓涓细流也很少见到了,植被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早就让“之一泉”名存实亡,只剩下乾隆题的石碑,还干巴巴地立在山南龙王庙前,这里曾是汩汩的泉眼。
8. 邓门烟树
据说金章宗命名燕京八景时只有蓟门飞雨,当时金中都的位置在京城西南,蓟门也并不在现在立碑的地方,而在牛街附近,据记载是个繁华所在,金之前的辽代皇帝曾经在此避雨,看见电闪雷鸣、风疾雨骤的景色顿生感慨,便有了蓟门飞雨一景,也许是暴风骤雨所抒发的不平之气会煞了太平盛世的风景,也许是当地飞雨的情况有所改变,明朝胡广题诗绘图时,就把这里的景色改成了“烟树”:“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
后来,乾隆皇帝把蓟门烟树定景在元大都北土城遗址附近,是因为在明代的《北京八景图》中,“古城西北蓟门前”所说的古城指的就是元朝的都城,西望到的景色,估计就是原来元朝皇帝大面积植树造林的福荫,升起的烟,也许是黄昏时附近人家升起的袅袅炊烟。
喜欢古代的打油诗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
谢邀!打油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据说来自唐人张打油,打油诗不求对仗平仄,但求出语俚俗,小巧有趣,风趣逗人,有的亦暗含讥讽,应该说非情趣盎然者不能为之。
我最喜欢的是唐人张打油的《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据说就是打油诗的起源,不得不承认,张打油的诗在中唐时代确实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这首打油诗写的是雪,但通篇不见一个“雪”字,可雪的形神却跃然字里行间,最为传神的就是那个“肿”字,有人评价张打油的这首诗,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