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距明朝灭亡还有两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开封,明朝大厦将倾”。
《大明劫》将历史事件聚焦在了1642-1643年,并选取了将军孙传庭和游医吴又可作为主线人物,他们的故事是明末走向的一个断面,似乎可以看出导致明朝历史走向终结的病症。
孙传庭确有其人,官至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他于1636年,曾击败并俘虏高迎祥,后将其送往北京处死。1638年,他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使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孙传庭可谓是战功赫赫。明朝并不是没有良将。
在到达潼关前线后,在崇祯皇帝的授意下,孙传庭当着诸将的面,列举贺人龙聚众哗归、临阵脱逃以及抗旨不遵、拒不出兵的罪状,下令斩杀贺人龙。解决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问题,似乎前线的局面出现了一丝亮色。可当崇祯皇帝得知贺人龙被杀的消息时,又心生忧虑起来:孙传庭如今也手握陕地军政大权,若他也不受控制,该怎么办?
在潼关,一系列军政积弊正亟待孙传庭解决:兵源不足、补给不足、军屯被占、政治腐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孙传庭采取了铁腕的措施。影片中,当他到粮库视察,发现袋子中装的竟然是泥沙时,一怒之下挥剑杀了粮库主簿。杀了粮官,并不能增加粮库里的粮食,孙传庭将目光瞄准了地方豪强,他们通过经年的土地兼并,占据着广大良田,富甲一方。孙传庭向地方豪强提出捐饷时,他们表面上表示赞成,却又推说不是不愿意,家里有开销,朝廷也需要打点孝敬。似乎要做出一番样子,豪强们陆续拿出了五百两、一百两、两百两不等的银票作为捐助。孙传庭指着桌上堆放的礼品,严厉正色道:“这些是你们给孙传庭的,这些(挥着手里的银票)是你们给大明朝的,大明朝如果灭了,你们给我孙传庭还有什么用!”
问题正在逐渐走向深入。有明一朝,本是实行军屯制的,然而在明末,军屯田地已名存实亡,实际上被敌方豪强所占据,孙传庭决定勘察田亩,核定军户人数,追缴豪强历年积欠的军粮。就在孙传庭着力追查田亩、追缴军粮的时候,军中的指挥使任琦,与地方豪强暗中勾结,他下令放火烧了土地册。在废墟上,孙传庭看着被烧成灰烬的田册,神情落寞,他向苍天发问:“死无对证,强占军田。投笔从戎十几年,我到底为谁而战?”
地方豪强和任琦对于捞取利益可谓是用足了头脑,他们以百姓冒充士兵尸体骗取抚恤、冲抵赋税。就在宴会上,地方豪强还惺惺作态,祝孙传庭收复失地旗开得胜。孙传庭又恼又恨,地方豪强被斩首示众,田亩清退,家产充公。此时,他若有所悟:“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此外,孙传庭还面对着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军营里越来越多的士兵生病、死亡,医官赵川按照传统的医典开具药方,但是并没有能够控制局面。
吴又可是苏州东山人,亦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本是在太医院做医生,因目睹庸医弄权,做了游医。赵川是他的恩师,吴又可随同赵川到军营中查看士兵病情时,大胆提出:“此症绝非伤寒,为瘟疫初起之症”。赵川按照传统经方抓药治病,然而于事无补,影片里赵川自己也不幸染病身亡。
吴又可让大家开窗通风,将病患隔离,然后结合他之前治疗瘟疫的经验,配出含有大黄这种烈性药的药方让病人服用。在经历一段时间病患的不解和反对之后,疫情逐渐得到了控制。
在孙传庭尚未准备充分之时,崇祯皇帝接连下旨,命令他火速出关入豫,解开封之围。在军队出关解围的前夕,孙传庭和吴又可推心置腹,孙传庭说:“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吴又可答:“《皇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始盛终衰,重驭世之道,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大军即将出关,重疫区还有百十名重病患,孙传庭又下了一剂猛药,他在夜间派人将病患区的所有病人全部杀掉,以绝瘟疫复燃。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吴又可一边热心地治疗世人身体上的病患,一边冷眼诊断着政权的病症。在出关之前,孙传庭让吴又可做他的随军医官,吴又可答道:“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 在他眼里,没有官军闯军,只有病人。
导演王竞在着力描写孙传庭和吴又可着两个主线人物的同时,也用镜头讲述了无名者的遭遇。有一位娃娃兵,他感染瘟疫后,在吴又可的治疗下渐渐恢复,在大军开拔前不久,吴又可在隔离区喂药时,认为他恢复不错,可以回营了。结果这位娃娃兵拉着他说:“我听说大军再过两天就要出关了,我娘病了,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不想打仗。”他或许以为,靠着“病人”的身份就可以留在这里,然后俟机回家看望至亲。吴又可会意,徇了私情,重新在这个娃娃兵的手臂上系上了象征着病患的白丝带。可是结局呢,这个一心想着回家的娃娃兵没有能够逃过孙传庭下的“猛药”,死在了那个夜里。